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将聚焦“科创品质更强”的总定位,贯彻“做强科创平台、做优科创服务、做好成果转化”的新部署,坚持有解思维破难题、平台思维聚资源、生态思维补短板,拉高任务标杆,突出需求牵引,强化技术突破,畅通成果转化,不断完善“五院十校N基地”全域融合创新体系,确保科技系统综合考核成绩继续走在全省前列,为更高水平“富强滨州”建设贡献科技担当、创新力量。
一、强化改革创新力,优化科技治理体系
1、优化顶层设计。提请市委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,构建高位统筹、高效运行、高质推进的科创工作体系,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。
2、探索省级试点。依托滨州理工学院、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市内外科教资源,试点建设山东(滨州)开放式大学科技园,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滨州模式”,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。
3、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。推行“揭榜挂帅”“专家组阁”等新型科研模式,实行企业研发项目备案制,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占比达到60%以上,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继续保持全省前列。
二、强化政策推动力,壮大创新创业主体
1、开展科技服务“对标诊断”行动。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100名,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30项以上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开展面对面、点对点服务,惠及企业1000家以上,续增“科技成果转化贷”10亿元以上。
2、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。以实现高企总量晋位提档为目标,完善“科技型中小企业、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领军企业”培育链条,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800家,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;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0%,高于全省平均增速,占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.5%以上。
3、升级创新券政策。坚持“扩覆盖、降门槛、优流程”,修订完善渤海科技创新券政策,突出对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的支持,不断提高市、县两级创新创业活跃度。
4、落实普惠性政策。推动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、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、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等“真金白银”政策“应享尽享”,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、建设科创平台,激发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力。
三、强化要素集聚力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
1、推进高质量产学研合作。深化“名校直通车”活动,重点对接哈工大马军院士团队,举办院士高峰论坛,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。举办“渤海科创汇”4期以上,组织各类对接交流活动60场次以上,擦亮“科创滨州”品牌。
2、完善技术转移体系。按照“互联网+技术市场”模式,建立功能完备、交易活跃、互联互通的“1+N”技术转移网络,建设北京离岸协同创新中心,技术交易额增长10%以上。
3、用足用好高能级平台。发挥渤海科创城示范引领作用,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入驻机构达到200家,撮合科研合作项目40个。魏桥国科研究院7个研发中心实现全链条运营,引进高端人才50人以上。
4、成立渤海科创发展基金会。设立5000万元以上的科技创新专项母基金,撬动更多社会资本,做好科技金融文章,用于支持高科技创新项目落户落地。
四、强化生态保障力,推动全民创新创造
1、打造创新联合体。组建滨州市科技创新联合会(联盟),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共同体、新型研发机构。重点实施好交通轻量化、智慧化工园区两个省级科技示范工程,培强企业、升级产业。支持惠民绳网、博兴厨具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。
2、服务乡村振兴。立项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项目10项以上,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培训、指导服务100场次以上,培训、指导服务种养专业户2000人次以上。
3、强化科普宣传。通过开展科技下乡,以及不少于70场次的科普进社区、进校园、进厂区等惠民活动,惠及群众5万人以上,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科技、应用科技、发展科技的浓厚氛围。